星期三, 10月 08, 2008

雷曼之死與銀行之義

相信大家有留意財經新聞都清楚數個星期,是全球金融市場驚心動魄的一幕。投資銀行雷曼兄弟'死了',美林被收購;AIG流動資金不足,陷破產邊緣。一個星期後的結果是:雷曼被'分屍';美林保了'全屍',AIG幸有美國政府'收屍'(撰此文時,以往大家趨之若鶩的投資銀行招牌也壽終正寢)。大家不禁想,大行人才濟濟,不是做好風險管理嗎?不是沒有,唯利之所在,也懶理甚麼道德風險違約風險了,跟'風'冒'險',才是錢途。最後大行爭相發行,互相擔保,使風險分銷全球。然而,分散了風險不等如無風險,日積月累,不消年多,整間金融機構也被槓桿掉。不過高層們滿有信心,哪怕最後蝕個精光,高薪袍金,還是袋袋平安。君在這邊痛苦呻吟,余在那邊逍遙快活,何其樂也!

當雷曼身首異處之際,又爆出某大銀行為雷曼所推銷的'迷你債券有失實之嫌。由於息差收窄,很多銀行近年也拓展非利息業務,結構性產品(存款、外滙、債券等)大行其道。不少銀行職員,為了要符合銀行的銷售要求,盲目推銷,不考慮投資者的利益,風險的承受能力,也是利之所致。誠然,作為銀行,取利乃是無可厚非。但憑藉存戶的信任,不計較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,拿他們存款作賭注,這絕非銀行之義。我的朋友年過六十,跟我說銀行向他推銷Accumulator,也有的向他推銷ELI。他買了,蝕了錢,推銷的也不知往哪分行了。很多人跟我說我的錢放在銀行很安全,但被銀行推銷買了很多基金、保險、月供股票、掛鈎外幣、ELI若是這樣,我相信最安全的莫過於銀行而不是你的錢。況且,安全極還是頭十萬元,以後的事,還是靠銀行的本事了。

因信銀行安全而買了這些那些的,不要怨政府不給你幫助,正如買了股票無做功課一樣,公司破產執笠,你只能承擔投資損失等清盤。當然,若被誤導的,客戶那麼信任銀行,但銀行如此將客戶的錢胡亂投放,試問銀行如何做到'以客戶的利益為優先'呢?以往的銀監處,現在的金管局,監些甚麼?管些甚麼呢?證監會要人考牌,目的係要符合Fit & Proper的原則。現在看來,該有很多人不太Fit & Proper, 為何無人出聲要求銀行或證監會交人或吊銷牌照?所以等監管機構來把關,不如自己為自己的錢先把關。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<< Home